原标题:乐健康|读书不觉已春深,如何爱读书的同时“正确读书”?
(相关资料图)
今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一项关于年轻人阅读习惯调研结果,近3成年轻人每周阅读3~4天,24%的00后有每日阅读习惯。家里成为年轻人最爱的阅读场所,有超八成年轻人更爱睡前阅读,其次,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也常常会举书阅读。
读书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喜欢看书是好事,但长期保持不正确的看书姿势可能损伤眼睛和身体。生活中常见的看书姿势包括,躺着仰看、趴着看、走路看、车上看等,有的能让人放松,达到休息的效果,有的能让人充分利用时间,增长知识,但有的姿势长久保持可能会对视力、脊椎等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何打开正确的看书姿势、一天中哪些时间段最适合看书?一起来学习。
常见的看书姿势
躺着看 工作一天,回到家躺在沙发或床上,拿起一本书翻看,能让人快速放松下来,消除疲劳。但躺着看书也有弊端。大脑和心脏在同一水平线,大量血液进入大脑,此时心跳比平时慢,血液循环变慢,大脑仍在紧张地活动,用脑消耗的氧气大于供应的氧气,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大脑疲劳。
此外,拿书的手悬在半空中,时间长了也会感到酸软无力。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不能保持稳定,眼部肌肉需要不断地调整,容易造成眼部疲劳。
趴着看 趴着看书,容易导致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太近,时间长了会影响视力。趴着的时候,背部如果向前弯,还会导致脊椎压力的超负荷。坐姿不端正,身体喜欢往一侧倾斜,会压迫到脊椎,导致脊椎侧弯。因此,不建议长时间趴着看书。
走路看 边走路边看书,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了。走路时看书,充分利用了时间,也满足了读书的欲望,但不建议经常使用。
边走边看,书本会随着人体的移动而左右晃动,造成书本页面与眼睛的距离方位变化不定,一会近一会远,这种高速频繁的调节,眼部的肌肉会很容易累,眼睛会比在平地上看书伤害更大。走路时光线也在不断变化,眼睛还需要根据光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节,也容易造成疲劳。
车上看 上下班通勤时间长,或者坐火车出远门,喜欢看书的人,会随身携带一本书,他们也被称为“途书族”。在车上看书,打发了无聊的时间,也能让旅途更加丰富充实。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车厢晃动频繁,眼睛在晃动环境下看东西,就需要不停地调节睫状肌的收缩和伸张,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头昏脑胀和晕车。所以,在平稳行进的列车上可以选择看书打发时间,但如果车厢晃动或光线不好,建议改为听书。
太阳下看 在室外看书,能亲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但长期在室外阳光下看书,可能会对眼睛造成多重损害,例如,瞳孔会持续缩小,导致调节机制下降,引起瞳孔括约肌痉挛、疲劳、眼球胀痛等,还可能会对视网膜造成光损害,使视觉敏感度下降,甚至引起不可逆的视力减退。另外,太阳紫外线的照射,还容易引起角膜和晶状体的损害。
半躺着看 很多人喜欢睡前看书,起到安神助眠效果。但如果是坐靠在床头看书,需要注意让颈部和背部有个舒服的支撑,否则容易伤及伤脊椎、盆骨和膝盖。最好每隔10分钟左右调整一下腰部、腿部、颈部位置。
找到正确的看书方式
角度适宜 在坐姿基础上,双上肢放置于桌面上,髋、膝、肘关节各90度。控制用眼距离,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书桌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
看书时,书本不要完全竖放或平放,眼睛与书本之间要有个适宜的角度。头稍向前倾,使书本与视线成直角。这样做的好处是,既看清字体,又能避免颈部肌肉紧张。
光线适宜 阅读时,光线太弱、太强,都会有损视力。光线太弱,为了看清书上的字,身体会不自禁前倾,眼睛离书越来越近,时间长了,眼睛会因疲劳而视力逐渐减退,造成近视。光线太强也不好,强光会刺激眼睛,使人在看书时瞳孔缩小,眼睛调节紧张,从而引起眼睛疲劳、酸胀,有害视力。
如果阅读环境不好,可以选择听书。听书最大的好处是“省眼睛”,缓解了视力疲劳。另外,听书可以与走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做家务、做饭、洗漱等同步进行,节省很多时间。
时长适中 有的读者看书时容易沉迷,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或半天时间,但其实每次阅读时长以45~50分钟为宜,相当于一节课时间,儿童青少年要在缩短一些时间。
一个阶段过后,应放下书本远眺或做眼保健操,让眼睛休息几分钟。这时候应该避免,拿起手机、玩电脑和看电视。如果看的是电子书,更应该把握好时间。观看电子屏幕的最佳用眼习惯建议是看屏幕20分钟后,要抬头眺望6米外远处至少20秒以上,即遵从常说的“20-20-20”口诀。
最佳读书时间 研究发现,大脑在一天中有四个时间段最为清醒,这也是阅读的高效期。
一是清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消除了前一天的疲劳,处于新的活动状态。此时,无论阅读还是记忆,印象都会很清晰。
二是上午8点至10点,此时人的精力充沛,大脑容易兴奋,思考能力状态最佳,可以阅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书籍。
三是下午6点至8点,这也是用脑的最佳时刻,忙碌了一天后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整理和复习新学的知识。
四是入睡前一小时,睡前可以通过阅读纸质书籍来放松心灵,在潜意识层面释放压力,还能从根源上改善睡眠,解决中轻度的情绪困扰问题。
李侗曾:二次感染的风险逐渐增加
近日,社交平台上多地网友发布自己抗原自测第二次阳性的照片,这是否意味着第二波高峰即将到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 采访时表示,随着大家感染后的时间延长,二次感染的风险也在增加。尤其到了下半年,病毒在变异,大家的抵抗力也在下降。“虽然二次感染的风险会逐渐增加,但也不会像第一次那样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人群感染。并且之后的疫情高峰也不会像此前那么明显,可能会呈现一个较缓的波峰”。
李侗曾还表示,二次感染对于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症状会轻一些。所以无论是发生医疗资源挤兑还是重症高峰,都不会像此前的疫情那样严重了。
什么是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因自身免疫系统出现失衡,错误地攻击自己的外分泌腺体(比如唾液腺、泪腺等),从而导致腺体分泌减少等症状。主要表现为眼干、眼涩、口干、疲劳等,也可出现系统性损害,当累及肺、心血管、肾、胃、神经系统、甲状腺、皮肤等全身多系统时,会出现干咳、皮肤干燥、关节疼痛、皮肤紫癜样皮疹及肺间质纤维化等症状,危害性较大。一般中老年人群好发,而且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
干燥综合征的口干是喝水无法缓解的,吃饭需要和着才能咽下,时间持续超过3个月以上。泪水减少或没有,感觉眼睛里总是有什么东西摩擦着,需要滴人工泪液才能缓解,容易感染炎症。患病时间长的还会出现牙齿的破损、脱落,甚至掉光。出现以上的典型表现,就需要找大夫看病,抽血做化验了。
出现手麻不要大意,可能是脑梗
前段时间,杭州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便收治了一位手部麻木症患者小张。
小张在一家电子芯片公司工作,今年工作已经12个年头,日常工作就是编程写代码。由于熬夜、长期同个姿势作业,颈椎已不堪重负,半年前一次体检中,发现多处突出,但想想身边很多同事都有这类“职业病”,小张没有过多在意。
但最近一段时间,小张睡醒后总觉得手脚发麻、头痛,而且频率越来越高,最严重的一次连手腕都抬不起来了。神经内科专家会诊为其完善头颅MR检查后,竟提示颅内多发梗塞灶。
医生提醒,天气越来越热,是脑梗诱发的一个小高潮。特别是像小张这样长期作业、久坐不动、熬夜过度疲劳的人群,整个身体处于高凝状态,很容易诱发血栓形成,造成血管堵塞,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突然出现肢体麻木、全身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一定要高度警惕,及时至神经内科就诊,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
(文章综合自澎湃新闻、中国体育报、中国经济网、中国教育在线、国是直通车、河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人民日报、钱江晚报)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342期